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作用機制與路徑探索二
一、文獻綜述與概念界定
當前全球處于信息和大數據雙重疊加時代,新要素、新業態、新模式正重塑城市新空間、新功能,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智慧城市被普遍認為是新時代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近十多年來世界各國城市發展的方向,也是城市發展的前沿理念和探索實踐。
1. 國內外智慧城市相關概念研究
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認為智慧城市概念由數字城市演變而來,按照概念的提出時間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1998—2008年是全球數字城市建設時期,2008年至今進入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時期(羅衛,2019)?;诟鲊腔鄢鞘薪ㄔO實踐,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智慧城市概念進行了深化,提出數字城市、智能城市、虛擬城市/信息城市、寬帶城市/寬帶大都市、泛在城市等概念(傅榮校,2019)。用科技凝聚和服務城市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注重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的融合,以問題、目標與需求為導向通過創新城市發展模式、整合優化城市資源配置方式,進而提升城市智能化運行效果與即時服務能力,以提高城市生產、生活質量,并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和技術的更新,還是城市爭奪新增長空間、培育可持續發展新動能的手段。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智慧城市發生了重要轉變。一是從重視技術到強調以人為本,打造智慧城市不是目標,而是手段;科技只是一種優化基礎設施、資源分配與空間共享的工具,智慧城市應著眼于更好地滿足居民需求,并支持他們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塑造自己未來的家園。二是從以硬件建設為核心到以數據資源為核心,一個成熟的智慧城市能夠讓市民、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部門既產生數據,也應用數據(楚天驕,2019)。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即“優政”、企業生產效率即“興業”、居民生活質量即“惠民”是智慧城市的目標,其核心在于能夠實現大數據時代地球空間信息“4R”的智能服務要求,即在城市新空間中如何在規定的時間(Right time)和規定的地點(Right place)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正確的數據、信息、知識(Right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準確地傳遞給需要的人(Right person),進而對城市空間資源進行高質量整合,提升城市實時智能服務水平(李德仁,2018)。
總結已有智慧城市建設實踐,可以發現智慧城市是以微觀經濟主體即居民和企業為核心,以數字化、網絡化、云端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術為技術支撐,以生產、生活、生態活動產生的數據為新要素,旨在通過匹配城市微觀主體的供求,實現城市新空間資源有效整合的實時智能服務的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陳莉等,2019)。
2.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相關研究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城市微觀經濟主體的位置、移動軌跡、自然條件、城市環境的瞬時變化,都變成了能夠被感知、存儲、分析和利用的時空數據(李超民,2019)。人類通過億萬個各類傳感器將產生越來越多的數據,數據量級將從現在的GB(gigabyte)級和TB級逐步增長到PB級、EB級甚至ZB(zettabyte)級(李德仁,2018),即人類真正進入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已經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和經濟增長的新要素。然而,數據開放共享是大數據發展和深入挖掘數據價值的基礎,是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內容(邱國棟等,2018)。城市匯聚了巨量的數據資源,數據資源共享是將城市數據資源有效結合起來,優化城市資源配置,滿足城市微觀經濟主體供需匹配的重要機制(朱揚勇等,2018)。智慧城市建設要最大化利用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挖掘城市網絡空間中的數據資源的價值,并使其發生聚變,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創造可持續動能,即城市數據聚變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目前,國內外學者分析了大數據在交通、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應用,如以T.M.Vinod Kumar等(2017)為代表的學者對智慧城市的智慧經濟(Smart Economy in Smart City)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框架,其核心在于基于信息技術設施完善的基礎上,通過對智慧城市泛在感知獲取智慧城市空間系統的瞬時變化,通過數據搜集、分析、整合、匹配提供實時智能服務,進而提高城市效率(張波,2018)。為了能夠客觀地反映智慧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國外學者試圖從不同維度構建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框架與評價體系。如帕爾多·T(Pardo T)等學者(2011)從技術、人、制度三個維度構建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此外,一些學者還從城市空間中所容納的基礎設施、政府服務、公共安全等功能維度(拿帕哈德,2011;格雷布伐等,2014;安索普洛斯,2015),或者經濟、社會、生態、治理等宏觀維度(吉芬格等,2007;IBM索德斯特倫等,2014)來定義智慧城市的概念。國內早期學者則更多地從技術運用于現代城市管理的視角深化了對智慧城市的研究,如李德仁院士將智慧城市看成是智能化城市管理和運營的平臺。但是大多數學者更多地是基于2015年12月,中央網信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提出的新型智慧城市概念;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央網信辦分別出臺了相關指標體系,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客觀評價指標。